海棠书屋 > > 世界演义 > 正文 第十五章 苏美尔人
    斯乃末那,第一种识。
    吠陀哲学家在这首颂中肯定人类意识产生于精神因素。“欲念”是精神,“彼内”意指胎藏之内,“末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识的种子。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础,一切意识活动或精神现象依之而起。这一观点后来被引伸到极端的唯识论,认为客观世界亦是依之而现,并把“欲念”发展为“无明”。原始佛教哲学的十二因缘,大乘佛教的八识系统、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和系统。
    原素理论:
    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有的吠陀哲学家持“原水说”,即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意味。在第129曲第6颂中,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论思想是吠陀以后的唯物论哲学的滥觞。
    辩证思维:
    在探索宇宙本原的过程中,吠陀哲学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