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二十五部电影,相当于增加了近四分之一的产量。在大牌明星、知名导演稀缺情况之下,还要加大产量,后果只能是大牌明星疯狂轧戏。
于是在那个年代,就出现了一天拍九部戏的郑玉玲郑九组,同时拍七部戏的王柤贤王七组,一年拍摄十二部电影的张蔓玉张一打,一年拍摄十三部电影的刘德桦刘十三等怪现象。
明星轧戏,对电影自然是没好处的。一天跑九个剧组,别说对角色有深入揣摩了,估计连台词都记不住,这样的话又如何能有精彩的演出。尔东升导演就曾经公开宣布,永远都不用轧戏的演员,因为这样是没有艺德的行为。
再者因为哄抢明星,也使得明星片酬大幅上扬。八零年代初,程龙的片酬还不到百万呢。两三百万港币,就能拍一部戏了。到九零年代,但凡是个明星,片酬都叫到了百万。而制片成本也攀升到了千万港币。
制片成本的增加,加大了制片商的风险,同时因为市场相比八零年代初时没有再扩展,还是相同的市场,所以制片商的利润也因此而降低。
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因为港片利润降低,使得很多人撤销了对港片的投资,令电影公司纷纷关门歇业,也令很多电影人失业。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