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是一位老大妈的名字。
关于金边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600多年前,在四臂湾畔住着一位妇女,人们都叫她“敦奔”。她生活富裕,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1372年的一天,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待到雨过天晴,敦奔大妈到河边打水,看见一棵大戈基树在水面上盘旋。
敦奔看到这一幕之后,赶紧招呼邻居,用绳索拴住大树,拖上河岸。
她在打水冲洗大树上的污泥时,发现树上有一个洞,里面有4尊铜铸佛像和1尊石神像。那尊神像站立着,一手握大棒,一手执法螺,头上挽着发髻。
她和邻居们纷纷都认为这是天赐之物,便将佛像和神像恭恭敬敬地迎回奔家中,盖了一座小棚,暂时供奉起来。
接着,敦奔又号召邻居们把她家西面的一座小山加高,将戈基树锯成柱子,在山顶建起一座寺庙,把4尊铜佛像供在庙里。
把石神像供在东山脚下的一个座位上。
并请僧侣来住在西山脚下。这座寺庙,人们称之为“敦奔山寺”瓦普农敦奔,如今称为塔仔山瓦普农。那个村庄,就称为“金边”普农奔。
金边市就是在这个村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塔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