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麻麻的布满了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图,在一侧的架子上面还有一个布包,在布包之上,便是那古代郎中行医之时使用的“九针”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复原。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针”经数千年使用演变,其中有好几种针已在临床之上不复存在了,现代常用之针具,系古代毫针发展而成。
在木头架子的第二层放置的是一种小型的秤称戥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称“戥子”。 古代郎中取药估价常用此物把这包药戥一戥。
并且在地板之上还有古时候,中药铺制药的药碾子,学名惠夷槽,它可是古代医家必备之物,据传与华佗行医有关。
在另一边有一中药橱,贴墙摆放,单观其长宽大小,便知此物绝非近代所造,因着它的尺寸说明它只能是古人所造,才会如此考究,其高不过鼻,宽不超臂展长度,完全符合古代橱子“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由于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不包括底层的三个四格抽屉,故又称七星斗柜。
因其调剂药品,方便易取,找药容易,故又有“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特点。斗面呈长方形,稍微高出柜面,四边倒棱,加之醒目规律的色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