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堂纸的技术,好像也失传了,导致了这种纸越来越少。到了北宋中期,澄心堂纸已是非常珍贵,重金难求。比如说,像蔡襄、欧阳修、梅尧臣之类的大名人,得到了几张澄心堂纸,都要非常高兴的提诗临贴,作为纪念。”
“到了苏东坡的时候,那种澄心堂纸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杨老沉吟说道:“似乎,当时有个叫潘谷的人,不仅擅长制墨,而且也懂造纸。他仿南唐李廷珪墨与澄心堂纸,研制出一种新墨与新纸来,倍受苏东坡的亲睐。潘谷死后,苏东坡还特意写诗为他悼念呢。”
“所以说,古代的文人雅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轻视技术。”杨老微笑道:“至少,对于文房器物,不仅士大夫重视,就连皇帝也十分喜欢。只不过,由于战火频繁,大部分的技术,才失传了。所以让我们现在的人觉得,古人轻蔑技术,视之为奇技淫巧!”
作为古代手工艺的传承人,杨老在这方面比较有发言权,不过,他也意识到,说的话好像有些偏了,连忙拉了回来,不好意思笑道:“我是想说,每个地方的技术不一样,那么造出来的纸,也是薄厚不同。”
“王观,你是想说,在这幅图画上,被人敷了一层薄纸,把文同的墨竹图的重要特征掩饰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