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白立即解释起来:“首先是胎质,元代釉里红的胎骨比较粗糙,有粗重笨拙的感觉。另外就是施釉的方法,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
“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那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俞飞白侃侃而谈:“从这个盘子的纹饰来看,明显是后期的作品,属于线描纹饰,所以显得比较规整,自然符合时代的特征。”
王观轻轻点头,知道俞飞白说得没错。传说釉里红的出现,也据有一定的偶然性。那是一个制作瓷器的匠人,在塑坯胎的时候,无意中把围裙上的铜屑沾染在胎面上,由于没有留意就直接把坯胎送到窑里烧造。
等到熄火取瓷之时。忽然发现瓷器面上的那抹殷红之色,经过一番追根溯源之后,才有了釉里红的诞生。然而由于工艺的不成熟,开始的时候是直接涂釉,再慢慢发展成为简单的勾勒点染,纹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真正把釉里红工艺发展到极致的,还是在明代时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尚红,不仅仅是因为他依靠红巾军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