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传世法帖,主要有三种,摹本、临本和仿本。
仿本就是在没有蓝图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印象,仿写笔迹。临本是边看边仿写,可能不如摹本真实,但气韵比较流畅。
最接近真本的就是摹本,将透明的蜡纸蒙在原作上面,映着日光,双钩廓填,这种方式又叫响搨,基本上可以保留原作的所有笔迹,连贼毫、叉笔、错字、涂改痕迹都能保留,存真效果十分好,形神兼备。
不过这种方式耗时耗工,技术要求高,失败率也高,除非皇家,民间很难做到。
晋代、唐代的书法作品,大多都被皇家收藏,然后进行临摹,作为副本保存。流传出去的也大多是这种摹本。
世传的兰亭集序,就是摹本。
其中以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精妙,他是唐朝弘文馆的招书人,专门负责为皇帝临摹名家作品,赏赐朝臣。
周怀疑。
这篇兰亭集序残本,极有可能是冯承素的摹本。
当然不管是谁临摹,何时临摹,这几幅残篇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甚至可以从中感觉到那种“道”的韵味。
经过色谱仪的鉴定,众人已经相信这几幅王羲之真迹,只是临摹作品。
赵馆长也已经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