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在体制内的中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这个领域,很多时候发明就等于国家级期刊论文,实用新型就等于省级或者行业期刊论文。两者的成果指标是可以通用的,只要总成果数凑到了,无论内容是啥,职称就到手了。
当然,评职称的时候,从业年限这种论资排辈的硬杠子也是要的,不然你就算成绩再多,资格不够老,也是不行。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没什么可抨击的。
实用新型不用见到实物,只要理论验证严密,就能过审。加上成果到手后单位给的赏金,所以往往比省级论文要塞的排版费划算很多。刷的人多了,这块的学术造假市场就大了。
但是到了发明和国家级论文之间,这种情况就逆转过来了。毕竟发明是要见到实物的,而一项发明级别的新技术,要想做出样品来,不管是机械件的也好,电路板也好,光是模具的开模费就好几万成本砸下去了。就算不开批量定型的模,首模只做样品,成本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将来如果这个技术真有投产价值的话,还要再砸一次开模费。
林林总总加起来,光模具费就比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论文所需塞的潜规则红包更贵了。而成果单位给刷职称的人的个人奖金并不足以弥补这笔支出。所以除非是在研发阶段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