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从店铺从地摊买了东西,根本没法找后账。
参加过拍卖会的人,经常会听到主持人说或者在现场的提示牌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拍品真伪,最终靠个人鉴定。
这个,已经相当于一个惯例了。故意“拍假”,好像还有一顶保护伞一样。
当然了,拍卖会不能不考虑声誉,“拍假”不能“露假”。不少拍品,会附带某个专家甚至多个专家联合签名的鉴定证书。但是,现在的“专家”,有点儿乱,甚至适应拍卖的需求,出现了一批“办证专家”。
而且,就算真正有眼力的专家,职业操守未必牢靠。唐易就知道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个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专家,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样东西,结果当面贬损得一无是处。专家的话,还是很有作用的,质疑声顿时就起来了。这位专家,却又暗中让人把这样东西低价收走,用这种办法“捡漏”
这是拍卖行“拍假”的问题,还有“假拍”的问题。
秦老看中了这件宣德官仿汝窑天青釉水仙盆,货主坚持上拍,秦老却坚持不让自己人出手,就是怕人说泛古堂“假拍”。
这“假拍”比“拍假”更常见。有些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己人和托儿“造”出来的。
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