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演正剧,不许笑。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传记电影,传记片的盛行是好莱坞片商们出自非常现实的“安全”考虑,因为大部分评委想看熟悉的脸扮演熟悉的角色。
这些奥斯卡参赛片,除了少部分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外,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它们与暑期档的视觉大片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专门照顾一部分人胃口的工业流水线产品,都平淡的如同白开水一样。
如同墨菲说的那样,在大部分奥斯卡评奖上,都是先选对的,然后才考虑其他。
这样直接导致参赛影片必须平稳,而平稳往往意味着平淡。
像墨菲这种性格的人,怎么可能喜欢平淡的电影,不喜欢的话又何谈研究?
跟暑期档影片总是喜欢用视觉效果冲击观众类似,总是以学院中老年白人评委的口味生产制造出的绝大多数奥斯卡参赛片,不仅仅像八股文一样四平八稳,还带来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如同暑期档般,影片间的差异性在消失。
奥斯卡渐渐变成命题作文,这一点想必没人会否认。
当然,参与奥斯卡角逐的,不是没有例外,但大多数影片,尤其能讨评委喜欢的影片,越来越同质化。
其实从新世纪之后,如果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