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琉璃厂最鼎盛的时期其实是在清末民初,那时候政权交替,秩序混乱,很多盗墓者便猖狂起来,因此,在琉璃厂从竹简甲骨,到商周铜鼎,魏晋佛像,宋元人物山水,几乎每一家都有几件精品的镇店之宝。
宋慎抵达琉璃厂时,时间尚早,很多商家才刚刚开门,宋慎便没有进去,只是一个人静静地走在砖石铺就的街道中。
琉璃厂街道两边古色古香,尽是斗拱飞檐,绿瓦红墙的古代建筑。有的门面虽然经过了翻修,但是还是做成了“整旧如旧”的样子,看起来颇有几分古意。百度搜在这样的街面上,宋慎就觉得自己和繁华喧嚣的北京突然隔离开了,好像是一下子回到了几百年前。
如果说琉璃厂的建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建筑魅力,那么琉璃厂的店铺更是浓缩了历史人文的精华。如果说琉璃厂像一串珍珠项链,将京城的古旧文化串成一条线,那么其中点缀着的那些老字号就好比这项链上的颗颗珍珠,闪着迷人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