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Ⅱ战斗机,以及西北航空所那款因歼轰9出世而胎死腹中的歼轰7就能够看出,
即便中苏断绝往来已有二十余年,但中国军工的思想脉络依然延续苏联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当年受到苏联援华专家帮教过的那一批人,更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让这种思想愈发的根深蒂固,童文烈作为当年一员,显然也不例外:
“我承认您所坚持的苏式模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在特定环境与类别上能够起到极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成本与日俱增的当下,这种在特定任务情况下,研制特定型号的武器装备的粗狂发展模式,
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装备发展,特别是对于咱们中国这种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能支持一个型号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无法像苏联那般为了与美国争霸全球,不计成本的投入..........”
听了卢嘉栋这番话,童文烈的脸色也是有些阴晴不定,卢嘉栋说得没错,苏联在军备上的投入真的可谓是不惜血本,军费占比长期徘徊在GDP的40%以上,正因为如此,苏联的设计局与军工厂才有资本进行挥霍:
从一弹一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到坦克装甲车辆;从复杂繁琐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