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些压箱底儿的黑暗童话。据说,上个世纪的童话其实都很血腥,只是大家不懂而已。懂了,就知道怕了。”
“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细思恐极……”
“Moose(鹅妈妈童谣),除了这首《兔子之死》外,《莉琪波登拿起斧头》、《谁杀死了知更鸟》感兴趣的话,了解一下?”
“啧,我一听这些名字就忍不住手脚发凉,还是算了。”
“……”
议论声不歇,而试卷的答案也还没展示完。
苗苗把A4纸翻到背面,以第二种角度的分析,一览无遗呈现众人眼前。
相比第一种角度,第二种角度在措辞方式上有炫技的嫌疑,因为通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
为什么大兔子病了,死的却是五兔子?
因为大兔子早就死了。
那二兔子又去给谁瞧病呢?
五兔子。
三兔子不是已经去买药了吗?为什么大兔子还是会死?
因为它买的是毒药。
如果三兔子买的是毒药,那四兔子熬的是什么?
大兔子。
那五兔子是怎么死的?
五兔子没有死。
那六兔子抬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