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进行激烈讨论的,是关于和山西一个地区的合作谈判问题,宝钢希望利用那里的优质煤炭,合作经营一家大型的焦化厂,为扩大生产进行原材料的准备。没想到,谈判的关键时刻,居然卡壳了。一旦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个问题,将来新厂区建好,将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尴尬局面。
讨论的双方,争执的焦点在是否妥协和让步的问题上。一方认为时间不等人,一时难以再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宝钢被人拿住要害了,不得不妥协。另一方则认为,宝钢作为国内数的上的大企业,绝对不能受制于人,此风断不可长。即便是将来耽误一点生产时间,也不能助长这种不良风气。
陈志国一直没有表态,而是把杨帆那份规划书和材料看了又看,几乎每一个字都看过后,陈志国才确定这个纬县区的年轻人,确实做了详细的规划。陈志国非常看重工作态度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宝钢只是需要一个焦化厂,从问题的实质来看,假如合作方是一个简单的追求钢铁企业的落户,而不是全盘考虑这个行业的其他负面影响。那么,将来焦化厂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杨帆这份规划书,明显是非常专业的行家弄出来的,各种数据非常全面细致,即便是一些小细节,也没有疏漏。
刘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