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的学生大都来自本区六个乡镇,最远的乡距离学校五十公里。不通车,通船的地方也很少,学生回家大都采用步行。来回近一百公里的山路,还得背着粮食,所以回家一趟路上就得花费二十来小时。有鉴于此,学校放假不放小周,放大周。即每月放假两次,一次放假三天。
学校食堂只为学生提供蒸饭业务。学生预先将盛在盅里的自己要蒸的米、土豆、红苕、豆类淘洗干净了,按规定时间摆放在食堂规定的地方。如果错过时间,不好意思,就只好饿一顿了。上午十点半,下午四点前后,由伙食团工作人员(大多为女性、长舌)把盅子往锅炉里集中转移。每放满一层后,拿着大瓢往盅里集中注水。注完水再放一层盅,再注水……如此一来,上层的盅底就紧挨下层的水面,由于盅底先前在伙食团肮脏的不时被伙食团工人踩踏的案板上摆过,蒸熟的食物上层就常常是一层泥垢,吃在嘴里沙沙作响。这倒也罢了,关键是盅子由案板上向锅炉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曾多次目睹那场景:那些食堂长舌往往一边转移、一边大声饶舌,往盅里沾点口水就不必说了,她们用黑黑的手指从上面抓下,四五个盅一起转移,一旦发生倾斜,就把学生盅里的粮食洒在了地上。学生下了课,饥肠辘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