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远就看到自家木器店那个黑漆描金的大字招牌——“禾记木器”,在秋阳的余晖中熠熠闪光。这是她写的字,拿去匾额店定做的。
禾父禾母起初嫌费钱,说是随便拿块废木板、刻写几个字往店门口一竖不就行了?整的这么正式干啥。可等匾额拿回来、往店门上方这么一挂,俩口子立马不叨念了,随便整的招牌哪有黑漆描金的匾额漂亮啊!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店铺自然也是需要门面的。这不,匾额一挂上,附近的店家都纷纷带着欣羡的眼神走过来唠嗑了,一传十、十传百,巷子里的居民户几乎家家都知道巷子上新开了一家木器店、老板正是先前替小区里某户嫁女的人家打造子孙桶的木匠,找上门来定做家中所需木器的居民数描述得稍微夸张点,也能叫络绎不绝了,虽说大部分都是浴桶、澡盆、小书架一类的小件,可积少成多嘛,而且进出店里的人多,看上去也显得生意兴隆不是?
甚至有个别老太太,店门一开就抱着小孙子、小孙女过来,随手拉把样品小木椅,坐在店门口边逗孩子玩边和打毛衣的禾母唠嗑,直坐到晌午该做中午饭了才回去,下午歇过午觉继续过来唠嗑。
连带着禾家晚饭桌上的话题也丰富不少,东家长、西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