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而是因为这样的造型是有些依据可依的,是通过自有的知识进行的合理幻想。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幻作品里面的元素,在很多年后都变成了现实,让作家成了“预言家”。
就说《第二世界》里面关于手机的其中某项功能——视频通话,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亚瑟·克拉克的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画面——太空舱里面的乘客可以可地球上的人进行视频聊天。
再比如网络,《神经漫游者》也写过类似的东西。
只不过《第二世界》里面写得更详细,更具体,而且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有另外一环作解释。
就像文中提到过的一样,视频通话是靠网络传输,而网络还分为不同形式,有卫星信号和普通的网络信号。
当然,也有人会说,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好像写得也没有那么“硬核”,比如《沙丘》,里面甚至出现了预言术这类的东西。
但是杨萧认为,即便是《沙丘》这样的有些“奇幻”的科幻大作,在科学上也是有迹可循的,至少很多人在读的时候不会出现强烈的违和感。
这就是科幻的核心,再离谱的东西,只要有一个跟科学有关的核,那就不会有问题。
就像是作家写了同样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