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借以批判政府作为不良,有反动心思。
看到“反动心思”的时候,于东差点笑出声来。这都已经九十年代了,还有人在做文学批评的时候提到这样的词汇,用后世的时髦热词来说,那就是“文艺复兴”。
另外,于东也很好奇,这位刘发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批评自己?
说起来功利性有些重,文学批评所针对的往往是知名作家或者是当红作家,一般不会针对于东这种刚出来的新人。
因为只有批评有名的作家,才能引起舆论,吸引更多读者来看。
而根据推算,刘发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寡妇之死》还没有在《收获》上发表,也就是说那时候于东才发过一篇而已。
这位叫刘发浩的文学评论家在图什么呢?
批评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作家,根本就无法引起舆论,也无法为他带来热度啊。
总不能真的是《补天》这篇确实让他痛心疾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吧。
“看完了?”苏桐瞄了一眼于东,笑道:“被搞文学批评的人盯上是好事,一则证明你已经有些名气,二则能让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被批评,知名作家更是被一群文学评论家天天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