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刘青山小时候,山里人过年时候也是送不起饼干的,都是互送一些自己动手做的糍粑。
有人送香喷喷的油冒糍,有人送金灿灿的炸粿条,有人送箬叶包的粘米糍,还有人送用糯米擂的沾满花生碎跟芝麻粒的糯米白糍......
那会儿的年,是真正有年味的。
年味就藏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糍粑里,带着山里人的质朴,带着制作者的心意,分散到各家,汇聚在各家,就成了浓浓的年味儿。
那会儿,刘青山总能把各种各样的糍粑吃个遍。
可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五花八门的美味糍粑便被各种掺了添加剂的‘饼干’给取代。
不管是面包还是饼干,不管是小蛋糕还是蛋黄派,吃到嘴巴里,除了甜味,却再也尝不到一丝丝年味。
山里人不爱吃这些东西,可是,人家买这些东西送你,你也只能买这些东西送回去。
所以,到了最后,商店的老板跟小摊小贩们赚得锅满盆满膀大腰圆,而山民们却相当于是花钱买了一堆垃圾堆在家里。
那些七七八八的饼干自从入了家里,便一直闲置在角落里,谁也不愿意去吃它们。
直到后来发现它们的保质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