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机和激进的试验验证机中间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平衡点,绝对能趟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问题是,这种平衡点需要的可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和工艺,更不是某个单项的创新性成就,而是一个具备丰富经验的航空设计方面的大师以及一支能够兼容并蓄且执行力极强的超级团队。
中国腾飞不缺技术,更是在制造工艺上独领风骚,偏偏缺乏这样大师级的航空设计大牛以及跟大牛配合的顶级研发团队。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大师和团队可不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国内航空工业发展半个多世纪,举全国之力也就培养出一个大师外加1.5个核心团队。
一个大师自然是十号工程的总师,1.5各团队其中一个就是十号工程团队,当然了,现在十号工程研制完成,这个团队已经升格为20号工程团队。
剩下的0.5个则是歼—11系列研发团队,因为还需要依靠俄国的技术输出,因此这个团队的独立性稍弱,只能算半个。
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国内不是不想多培养几个,问题是这种事情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苦功连个水花都翻不起,就别说成效了,因此国家即便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也只能静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