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的训诫,也刻有出钱出力的商户姓名,泗夕表示书院不倒此碑不倒!
果然人群一进门就被这块碑吸引了,只听到大呼小叫说看到谁的姓名了,又看到谁了……再后来到了教室走廊,见墙上除了挂着文人敬仰的老子、孔子等诸子的画像,后面还挂了一副李大夫的画像,泗夕的解释是前面那些人都是过去的,后面挂的和准备挂的就是现在的且在我书院教书育人的夫子画像。并且还要把每一位夫子的重要贡献以及重要著作事件都要编撰成书院传记,作为这个书院学生的基础必修课。
正因为这个,后来求着来书院,甚至想走衙门关系来教书的人多不胜数,文人嘛,如果不走科举,那就是自命清高,高风亮节的,这个能让自己的事迹和著作流传下去的机会,岂能不抓住。烦的泗夕举办应聘考试来阻止那些浑水摸鱼的,严格程度堪比科考,即便如此来人仍然络绎不绝。
后来学院被迫多元化发展,因为朝廷关注了,还好当初是以府衙的名义开办,朝廷不仅没有禁办还提供了师资力量,因为下来巡视的人发现了好几个学生都有军事天赋,朝廷就派了几个校尉过来专教武艺及行军布阵之类的,当然这是单独划了一个区域且重兵把守的。不过这也大大减轻了江烨之的工作量,因为之前就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