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主持静琬和尚为防止经卷毁坏,开始刻造石经,并由寺院的和尚代代相传。
当时,一个来自天竺的僧人来到东土,把一部分佛舍利献给了隋帝杨坚。
静琬与被杨坚儿子隋炀帝杨广尊为老师的智凯同出一师,炀帝得知静琬刻经之事后,赐予舍利以为表彰。
当年天下纷乱,战事频仍,静琬深怕一旦寺庙被毁,舍利遭劫,才将舍利安放于隐蔽的雷音洞内。安放时,静琬亲笔题写了36个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永持永劫。’
发掘出佛舍利之前,物工作者在翻阅史料时,偶然发现,在《憨山大师梦游集》有一篇《涿州古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雷音寺发现三粒佛舍利,慈圣太后将舍利迎入宫供养三日,后又将舍利安置于原处。有了这一线索,再查阅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有类似的记载:‘万历壬辰,达观和尚睹像设衰颓,石版残蚀,附幢号痛,率僧芟除。是夜,如来风雷,光照岩壑。翌日启洞,拜经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三十六字。发视际,异香发于函,盖石、银、金函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