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基础上得以成圣。
而至圣先师的七十二弟子,则是在这个地基上,又追加了许多,诸如,要不耻下问,要敏而好学等等之类的新东西。
但新归新,到底没有跳出这个框架,仍然是在这一个,名为【仁义】的房子里做调整。
但即便如此。
这些东西的提出,依旧足以让至圣先师的七十二弟子,成就大儒、君子,乃至半圣位亚圣位了。
而在这之后。
仁圣提出的性善论,和性相近习相远等等。
则是在至圣的地基外,又打下了一个新的框架。
如此一来。
仁圣的弟子,和那些靠近仁圣所处那个年代的儒生们。
面对两个地基,一个,是已经被至圣先师,和靠近至圣先师那个年代的儒生们,填充的差不多,很难再提出新东西的【有教无类、仁义学说】。
一个,则是被仁圣新鲜提出来,还没有多少新东西的【性善论】。
选择哪一个地基,更容易成就半圣位,成就亚圣位。
不就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了吗?
是以。
每当一位圣人诞生。
他的学说,必定会引领后世千年的文人潮流,直到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