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
然后历朝历代皆有见龙的记载,到了唐朝时更为详细:“舒州桐城县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须长二丈,双角各长二丈。”
再有清朝,准确到了某年某月,“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最近的一次则在民国,便是非常著名的“没沟营坠龙事件”。
这些内容,有的近乎神话传说,有的确在典籍中记载,袁松子以一种放飞自我的状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在先秦阶段,人道大兴,那些真人、至人、神人等等,常乘龙周游四海,傲游太虚。那时的龙,是作为三轿的: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属于大能的乘骑工具。
后来人道衰,仙道起,龙的作用也开始变化,尤其在民间,龙开始慢慢神化,逐渐出现了五龙信仰——金木水火土。
而后更被皇帝拿来做营销,什么人龙合一,自诩真龙天子巴拉巴拉。
其实在夏国本土,最初都叫龙神,没有龙王的说法。这是佛教传入之后,与本土结合,才变成了龙王。
袁松子就认为,从上古至今,随着修士的能耐越来越小,龙的品级和德行也越来越差。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