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长宁读红楼, 也揣摩过曹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本来是个心思细腻温柔的人,所以读起红楼来,很多时候会更有共鸣。
对于很多人来说,文章未必就代表着他本身的品性,但是如果细读一篇文章, 尤其是红楼这样的“一生一书”, 却往往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的内心一角。在殷长宁读来, 就觉得曹先生一定是一位极悲悯,极通透的人物, 既有看透人间沧桑的通达, 又有方得始终的赤子之心。
所以那一颗顽石,诸位芳客,到底来只是人间走一遭。后人悲其结局, 恨不得改写结局,殷长宁却始终觉得没有必要。前八十回自然不能改, 后四十回却也无需改。曹先生写得好, 他是拍马不及,难道高先生写的, 他就能盖过了吗?
众人对作品议论纷纭,殷长宁看了各方评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后四十回即便是他人补完, 也只是根据曹先生原本的构思补完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至于是原稿被毁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凭空不能猜测, 注定成为历史谜题。
对大部分人来说,红楼是不完满的。越是爱读红楼,就越发能感到其中的悲怆。
但是直到看到那一句“浪荡是我,悲苦是我,日后读来,便如见我”,殷长宁才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