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任何报道都会被永久保存在线上,而这些报道会伴随韩易整个职业生涯。只要他还在欧美社会的主流视野中,只要他还有更新的成就,撰写报道的记者总会在网上对他进行基础调查,而戴夫-辛普森的这篇人物速写,也会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他。
最关键的是,就像那阴沉暗黄的滤镜一样,《卫报》对韩易的报道通篇都没有任何具体的人身攻击或者贬损词汇,只是通过老辣狠戾的文笔烘托出可怖的入侵氛围。
如何反驳,又怎么可能反驳。但凡韩易针对这篇报道有任何公开或者私下的举措,后续的波澜还会更超出掌控范围。
也就是说,除非直接买下《卫报》,撤回这篇报道,否则韩易所能做的,只有沉默。
这是华国企业在西方社会数十年来的普遍待遇,标准时而宽松、时而严苛,但终究不会美好到哪里去,韩易只不过是步了诸多前辈的后尘而已。
小如对这篇报道会给韩易内心造成的影响感到担忧,特别是在看到对方那副强装淡然,好像无所谓似的表情后,宝岛女孩的心就像被一团极细却极坚固的线密密麻麻地捆住,每次跳动都绷得发紧、勒得生疼。
“现在的环境确实还不错……但是总得未雨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