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忘了现代剧院应该配备的硬件设备。
舞台灯光就是其中之一。
汪杏花在完成戏院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戏团还没有出去巡演,那个时候她见识到的最大的戏院是北平的几家大剧院。秉承着反正不要钱,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的精神,汪杏花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在北平各大剧院设施的基础上于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她能找到的最贵的设施一股脑的全安了。
这一薅羊毛的行为,让剧院的设施鸟枪换炮,直逼顶级大剧院。
一出戏,戏本子很重要,演员很重要,舞台和配套的设施同样重要。
以灯光为例,古代戏曲演出通常都是露天或者半露天,为的就是用自然光作为光源。如果是夜间演出,就会在舞台两侧挂满大灯笼作为人造光源,到后面直接演变出了灯彩戏。
汪杏花还活着的时候,她所在的世界就已经有电灯了。但由于通电要花钱,电灯本身要花钱,电费更是贵到让汪班主心痛得无法呼吸,所以那时候的戏院是没有电灯的。
戏台也不是在全封闭的室内建筑里,戏台本身是露天的。戏院的结构是四周是建筑,中间空旷的类似于院子的地方是戏台,观众在楼里看戏,演员晒着太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