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但骨架和结构不折不扣是自己的。虽然苏韬的文笔不比枪手差,但他的事情实在太多,没有太多时间放在对文字的精雕细琢上。
苏韬随后有认真看了一下其他人的文章,论可读性比不上《岐黄》、《杏林》这样的行业杂志,但深度的话,却是超过这两个老牌子。尤其有一个栏目,叫做“偏方萍踪”,上面记录了很多没有记录在传统医书上的药方,可以让人有不少启发。
比如有一个偏方是用来治疗“痔疮”,取河里的浮萍适量,用水煎了,趁热将药液擦洗患处,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岐黄》、《杏林》因为需要经营,所以必须要面对市场,难免里面有些内容,会偏向广告商,至于记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中医都不够了解。
但《新中医联盟》的会刊不一样,投稿的作者都必须是中医,成本都是岐黄慈善提供,因此里面的内容都很专业。
按照苏韬的想法,《新中医联盟》会刊后期要找机会申请刊号,正式对外发布,其实这种杂志还是很有市场的,比如当年的《家庭医生》杂志一度是最畅销的出版物之一。
现在的《新中医联盟》会刊还是太学术化,若是一旦市场化,还是得增加一些吸引众人眼球的可读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