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理论区别,共分为七大门,包括伤寒派、补土派、滋阴派、寒凉派、温补派、温病学派、火神派、学院派。
伤寒派是最早的流派,创造者是《伤寒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但凡名医都会对伤寒论进行在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补土派的创造是李东恒,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滋阴派则是由朱丹溪创立,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
寒凉派的创造者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刘完素,研究五运六气,重视针灸治法,主寒凉攻邪,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
温补派则是由张景岳创建,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肾气丸。
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神医叶天士,用药多以寒凉轻灵,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轻灵之药。
至于火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