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青年报》刊发大学生的投书到tzy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是五月下旬的事了。
《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引发的广泛且热烈的反响,在整个读者群体当中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跟林为民以前那些着笔浓重、风格独特的,《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朴实无华,有很多读者在初读之时都有些许的不适应,但绝大部分人在看完整个故事后,心中都会受感。
这个现象也是林为民被评论界诟病最多的地方,这部有刻意煽情的嫌疑。
凭心而论,林为民在创作的时候确实有一点私心,他写这部就是希望能够让
“希望工程”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有了国民性的影响力,对于基金会和希望工程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意外鼓动了万千有志大学生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这是林为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股风潮也反向助推了《一个都不能少》发表后的影响力。
而林为民最开始的目的,也在这股出人意料的风潮下顺利达成。
“大学生该不该到贫困地区支援教育”,已经逐渐成了全国性的大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刊发《一个都不能少》的第四期《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