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特别是凤鸣山之战与此番以一地之力,挡住了北胡右贤王二三十万大军攻势的战功,宋治还是不能不心生敬意。
好半响,他情不自禁的呢喃:
“大齐第一将门,皇朝的镇国公氏族,的确是名副其实。”
只是,在敬意之外,念及眼下郓州面临的局势,宋治却丝毫都乐观不起来。
太难了,的确是太难了,在整体防线已经被撕开的情况下,仅凭郓州现存的那十余万杂兵,赵宁要怎么挡住北胡-彪悍强军的攻势?
就算赵宁有古今罕有的军事大才,就算他是王极境中期的顶尖强者,又怎么靠这样的部曲行补天之举?
换位思考,宋治觉得如果自己在赵宁的位置上,怎么都做不到这一点。
可如果对方做不到这一点,中原危殆,汴梁危殆,国战大局危殆,他这个天子,又将再一次南逃,并且局势会彻底不可收拾。
他是帝王,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他不需要去修桥补路,不需要去上阵搏杀,他最需要的,仅仅是知人善任,赏罚严明,有才的文官武将,自然能做到他做不到的。
所以国难思良将,所以总是国难思良将。
如果早知北胡会主攻郓州,会在今日就大举渡河,郓州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