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宁原本的预计中,建武军早就应该参战,那样的话反抗军压力会大不少,要取得眼下这样的成果就难很多,而且得耗费更久时间。
建武军至今没有参战的原因在哪里,赵宁多少能分析出来,毕竟这是扮演事后诸葛亮,洞悉种种关键要简单不少。
在赵宁看来,这无非关系着吴国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军的矛盾,关系着吴国加强禁军削弱藩镇的国策大计。
并非铁板一块的吴国内部,影响了战场情况,给了晋军机会。
内政影响外战、上层权力争斗贻害普通将士性命这种事,在算得上是纵览史书的赵宁看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屡见不鲜了。
很多战争的胜负,其实不是靠在沙场上对垒的两军的纯粹战力分出来的。
赵宁庆幸地是,他没有这种内部隐患需要考虑。
大晋只有反抗军没有藩镇军,也不存在那么些争权夺利的派系山头,将士们到了战场上不用担心被身后的因素妨害,丢了性命。
这是大晋的优势,同样也是赵宁只带三十万反抗军,就敢来中原与秦吴联军外加张京所部厮杀的底气之一。
结束了中军大帐的军议,赵宁刚出来透口气,就看到一员悍将闷头闷脑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