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剧本。
几十年后,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ppt时代。你可以项目做不好,但一个精美无比的ppt肯定缺少不了。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起码需要一个很完整的剧本。尤其是电影,分镜头剧本已经成为了标配。要不然,忽悠投资人也做不到啊?他们又不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初代煤老板!
不过话说回来,有了完整的剧本以后,尤其是分镜头剧本,导演就可以傻瓜式操作,按照剧本拍摄就行了。也能很有效的控制住拍摄周期。
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分镜头剧本?那是个什么东东?听都没听说过。还傻瓜式操作?导演不就是放飞自我,美其名曰——艺术创作吗?
最后就是设备的落后。
由于还没有数字摄影设备,胶片拍摄是相当昂贵的。一盘胶片只有区区几分钟,“嗖”的一声,一、两千块就没有了。
这就导致导演要反复说戏,演员要反复排练。甚至片场排练好几遍,才会正式开拍。就是为了节约胶片。
显而易见,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胶片确实节省了,但拍摄时间根本就难以控制。
有一说一,之所以这年代需要演技派,关键就是在这里。否则胶片的开销可以让人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