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准备引进国外一条最新的电池生产线。
然后问题就来了——厂里根本没钱,拿不出引进设备的500万美元!
找到市里?市里让电池厂自己想办法。南平本身就是相对比较贫困的地方。
自筹资金?砸锅卖铁加银行贷款,只能凑出200万……软妹币!咳咳。
于是唯一的出路——寻求外商合资!到最后,陈来贸就说动了香港的百孚洋行,拿到了那一笔500万美元,顺利的引进了设备技术。
并且连名字都各取一个字,改为了——南孚电池厂!然而在当时的政策下,重点行业对外资、民营资本是有限制的。
国有资产已经要占据50%以上的股份。再加上百孚洋行是个很纯粹的生意人,他们只看中投资回报,也不在乎企业的管理权。
他们本身就不懂什么造电池嘛!所以到最后,南孚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股权结构——国有资本还是占据绝对控股权,百孚洋行只占有一小部分。
其中一部分的钱就作为借款,等待南孚慢慢归还。百孚洋行不插手南孚的管理,还是陈来贸这些原管理层,他们管理整个企业,并且掌握住了全部的决策权!
说实话,这个合资对原南平厂相当有利。等于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