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远。
所以吴涛很笃定一亿度的高温诱发条件,根本就是扯淡。
当然即便是五百万度到两千万度的高温条件,对于如今的人类来说,仍然是难以实现的条件。
好在吴涛根据球状闪电的理论模型,证实了产生一千万度高温的理论可行性。
当电流经过瞬间激发,从某一原点,分成强度相同的数百成千条,沿着球体的表层曲线辐射出去,最终汇聚在球体的另一极点。
这一极点处,经过多条高压电流的同时叠加,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共振的奇异效果。
所以在共振的极点处,温度将随着不断的叠加骤然提升。
叠加的高压电流越多,共振极点的温度将越高。
按照理论的公式,超过一千条的高压电流同时叠加,将会达到五百万的瞬态高温。
于是乎,球状闪电的工程实现,最终归结为两个难题。第一,如何分流出超过一千条的高压电流;第二,如何保证分出的高压电流沿着球体表面的最短路径,准确抵达共振极点,同时保证在路径上高压电流的能量损耗最小。
而对于第二点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求分布在球体表面的导体满足超导特性。
想到这里,吴涛的脑海里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