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机器人和吴涛一人,其他所有人包括姜平海都自觉地离开了。
打开最后一箱的原材料,里面是各种材质的空心圆球。直径均在二十公分以上,包含了聚丙烯、木头、不锈钢、陶瓷等各种材质。
通过姜平海找来的各种机床,虽然精度难以保证,但是功能基本完备。而操作的精度,吴涛根本不是通过机床本身去保证,而是通过智能机器人的精准操控来达到。这显然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微妙境界。
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吴涛首先选定了聚丙烯材质的空心球,按照设计纹路打造空心镂空球体。
由于智能机器人、机床和材质之间的磨合,有个适应的过程,所以直到第二个聚丙烯空心球样品,方才制作成至少一百条表面曲线纹路的镂空球体。
只是当镂空球体制作成功之后,吴涛发现这种结构形状稳定性实在太差了。更别提在这些曲线纹路上包裹单层石墨烯薄膜了。
一时间,吴涛的思路陷入了死胡同。看来球形闪电的载体结构设计中,理论和实际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片刻后,他重新打开当初的理论模型推断和设计稿,再度进行曲线纹路的设计,只是这一回,他首要考虑的就是镂空球体的稳定性。
不知不觉